“铁饭碗”成为一个伪命题!
早几年的体制内,有几个铺面,金融行业从业者,一直以来的医生、律师等,都不再是铁饭碗,随着人工智能的跟进,更多的工作甚至成为鸡肋,因为,铁饭碗往往意味着躺在岗位保障与经验上,但是,效率的追求越来越高,“躺着”意味着没有进步,没有进步的结局是被淘汰。
程序员行业,却是一个天生的“一次性碗”,几年内,20~35的职业寿命很难改变,没有空姐的颜值,却是跟空姐一样的命运[1]。由此,在我们短暂的职业生涯中,最高效的获得发展,是不得已的事情,这里,起点高的可以筹备创业,起点低的可以考虑第二职业。
本文要讨论的,是如何在职业过程中躲避掉“坑”,获得最高效的发展!
坑1:沟通优于编程
程序员是天生带着两套手段的职业,“沟通”与“编程”。其实仔细观察一下,大量的职业没有这么明显的两套手段。程序员的职业要求,需要长期的与机器交流,机器是不会撒谎的,你给了它正确的代码,它就会给你正确的结果,长此以往,程序员往往会弱于跟人的沟通。
客户提到一个问题:能不能在系统中添加某个功能?有两个路径摆在程序员面前,能不能加?为什么加?
1、能不能加?程序员很容易判断,只要判断这个功能的程序编写复杂度就可以了。
2、为什么加?却需要跟客户做深度的沟通,“查询功能的目的是什么?”“使用什么功能的时候,觉得需要查询?”“查询功能要关注哪些字段?”
软件系统是为业务服务的,不沟通清楚业务,就妄图做好软件开发,是不现实的,也是不明智的。越是依赖编程能力,会越背离正确的方向。
决定动手之前,先交流一下,绝对是程序员应该培养的习惯。
坑2:没有事情能完全准备
过度准备,这也是一种学生思维。在负责一个事项的时候,总觉得还要再准备一下,往往错过了最佳出手的时机,一步错,就步步错了。
程序员一直学习的项目管理方式,就是需求分析、程序设计、编码开发、测试、上线,一套完美的流程,但是实际上,几乎没有任何项目能够完美的匹配这个模型。拘泥于形式,固步自封,往往什么都做不成,有点儿秀才造反,十年不成的感觉。
很多程序员步入创业的行列中,往往也是采用严格的市场调研、设计分析的流程,不能说不准确,只是,对于瞬息万变的商场环境,效率上有点儿差了。
其实,在编程领域,也有敏捷开发的方式,并且敏捷开发的方式也适合当前的创业环境,期待后面自己做老板的程序员们,可以尝试在执业过程中,实践这种方式。现在创业圈里流行的“快速迭代、小步快跑”,与敏捷开发的思路完全一致,其实挺神奇的。
坑3:你的职业生涯只有10年
当然,这个提法并不绝对,但是,无论怎么说,普遍的程序员还是一口青春饭。时刻认清我们的职业寿命,会在更长线的工作中,找准自己的方向。
我见过三十几岁还要学习新的编程语言的同行,个人觉得,到这个年龄,学习方向必须转变一下了。刚进入职场,要迅速的为公司创造价值,深度的学会公司的一套技术栈,职场中期,要有一套自己的架构思维、项目管理思维,能独当一面,为公司稳定项目建设,职业后期,就要有分析能力,未来的职业走向、公司内匹配的岗位,甚至要预留一定的机会转变行业了。
保留程序员终生学习的好习惯,但是,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中,每个时期都在学习更高效准确的内容。到职业的后期,一定是技术变现的时间,不应该是继续学习新技术,与年轻人比拼精力。
坑4:你的技术会被淘汰
这是少数会存在的情况,多出现在Java程序员身上,跟其他语言不一样,Java火了太久,有源源不断的新人,有成熟完备的解决方案。
但是,这是个错觉,Java语言也会有周期,也不一定贯穿一个人10年以上的职业生涯,另外,仅钻研一门语言,就会错过其他的解决方案。
不要沉迷于一种技术,坚决不要成为一门技术的粉丝,技术只是工具。站在稍微长期的角度上去看,把工具当成“信仰”,是会出问题的。
以上仅是个人观察、交流得到的一些情况,浅薄的分析,大家有选择的接收,您觉得程序员行业还有哪些职业的坑呢?
[1]会不会是对空姐的冒犯?